天人三策
- 汉晋南北朝
- 董仲舒
- 313
- 0
- 2020-09-25
仲舒对曰:陛下发德音,下明诏,求天命与情性,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。
臣谨案《春秋》之中,视前世已行之事,以观天人相与之际,甚可畏也。
国家将有失道之败,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,不知自省,又出怪异以警惧之,尚不知变,而伤败乃至。
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。
自非大亡道之世者,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,事在强勉而已矣。
强勉学习,则闻见博而知益明;强勉行道,则德日起而大有功: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。
《诗》曰“夙夜匪解”,《书》云“茂哉茂哉!”皆强勉之谓也。
道者,所繇适于治之路也,仁义礼乐皆其具也。
故圣王已没,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,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。
王者未作乐之时,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,而以深入教化于民。
教化之情不得,雅颂之乐不成,故王者功成作乐,乐其德也。
乐者,所以变民风,化民俗也;其变民也易,其化人也著。
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,接于肌肤,臧于骨髓。
故王道虽微缺,而管弦之声未衰也。
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,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,是以孔子在齐而闻《韶》也。
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,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,所任者非其人,而所繇者非其道,是以政日以仆灭也。
夫周道衰于幽、厉,非道亡也,幽、厉不繇也。
至于宣王,思昔先王之德,兴滞补弊,明文、武之功业,周道粲然复兴,诗人美之而作,上天晁之,为生贤佐,后世称通,至今不绝。
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。
孔子曰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也。
故治乱废兴在于己,非天降命不得可反,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。
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,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,此受命之符也。
天下之人同心归之,若归父母,故天瑞应诚而至。
《书》曰“白鱼入于王舟,有火复于王屋,流为乌”,此盖受命之符也。
周公曰“复哉复哉”,孔子曰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,皆积善累德之效也。
及至后世,淫佚衰微,不能统理群生,诸侯背畔,残贱良民以争壤土,废德教而任刑罚。
刑罚不中,则生邪气;邪气积于下,怨恶畜于上。
上下不和,则阴阳缪盭而娇孽生矣。
此灾异所缘而起也。
臣闻命者天之令也,性者生之质也,情者人之欲也。
或夭或寿,或仁或鄙,陶冶而成之,不能粹美,有治乱之所在,故不齐也。
孔子曰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
”故尧、舜行德则民仁寿,桀、纣行暴则民鄙夭。
未上之化下,下之从上,犹泥之在钧,唯甄者之所为,犹金之在熔,唯冶者之所铸。
“绥之斯俫,动之斯和”,此之谓也。
臣谨案《春秋》之文,求王道之端,得之于正。
正次王,王次春。
春者,天之所为也;正者,王之所为也。
其意曰,上承天之所为,而下以正其所为,正王道之端云尔。
然则王者欲有所为,宜求其端于天。
天道之大者在阴阳。
阳为德,阴为刑;刑主杀而德主生。
是故阳常居大夏,而以生育养长为事;阴常居大冬,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。
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。
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,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;阳不得阴之助,亦不能独成岁。
终阳以成岁为名,此天意也。
王者承天意以从事,故任德教而不任刑。
刑者不可任以治世,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。
为政而任刑,不顺于天,故先王莫之肯为也。
今废先王德教之官,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,毋乃任刑之意与!孔子曰:“不教而诛谓之虐。
”虐政用于下,而欲德教之被四海,故难成也。
臣谨案《春秋》谓一元之意,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,元者辞之所谓大也。
谓一为元者,视大始而欲正本也。
《春秋》深探其本,而反自贵者始。
故为人君者,正心以正朝廷,正朝廷以正百官,正百官以正万民,正万民以正四方。
四方正,远近莫敢不壹于正,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。
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,群生和而万民殖,五谷孰而草木茂,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,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,诸福之物,可致之祥,莫不毕至,而王道终矣。
孔子曰:“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!”自悲可致此物,而身卑贱不得致也。
今陛下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居得致之位,操可致之势,又有能致之资,行高而恩厚,知明而意美,爱民而好士,可谓谊主矣。
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,何也?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。
夫万民之从利也,如水之走下,不以教化堤防之,不能止也。
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,其堤防完也;教化废而奸邪并出,刑罚不能胜者,其堤防坏也。
古之王者明于此,是故南面而治天下,莫不以教化为大务。
立太学以教于国,设痒序以化于邑,渐民以仁,摩民以谊,节民以礼,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,教化行而习俗美也。
圣王之继乱世也,扫除其迹而悉去之,复修教化而崇起之。
教化已明,习俗已成,子孙循之,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。
至周之末世,大为亡道,以失天下。
秦继其后,独不能改,又益甚之,重禁文学,不得挟书,弃捐礼谊而恶闻之,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,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,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。
自古以来,未尝有以乱济乱,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。
其遗毒余烈,至今未灭,使习俗薄恶,人民嚚顽,抵冒殊扞,孰烂如此之甚者也。
孔子曰:“腐朽之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。
”今汉继秦之后,如朽木、粪墙矣,虽欲善治之,亡可奈何。
法出而奸生,令下而诈起,如以汤止沸,抱薪救火,愈甚亡益也。
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,乃可鼓也;为政而不行,甚者必变而更化之,乃可理也。
当更张而不更张,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:当更化而不更化,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。
故汉得天下以来,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,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。
古人有言曰: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
”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,不如退而更化;更化则可善治,善治则灾害日去,福禄日来。
《诗》云:“宜民宜人,受禄于人。
”为政而宜于民者,固当受禄于天。
夫仁、谊、礼、知、信五常之道,王者所当修饬也;五者修饬,故受天之晁,而享鬼神之灵,德施于方外,延及群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