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去病
- 清代
- 1085
- 1
- 2025-05-05
陈去病(1874—1933),中国近代诗人,南社创始人之一。江苏吴江同里人。因读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毅然易名“去病”。早年参加同盟会,追随孙中山先生,宣传革命不遗余力。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,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,风格苍健悲壮。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(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,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)中文系教授。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、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。1933年,病逝于故乡同里镇。
同里镇三元河畔,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,往西不远处,便是陈去病故居。大门面街临河,罩墙高耸,环静幽静。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,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,门楣上方原有“孝友旧业”匾额,进门见有半亭、家祠旧迹,百尺楼、浩歌堂等建筑,历经风雨沧桑,垣几近残 危房。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,楣额“绿玉青瑶馆”五字,已是青苔微绿。据载,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,距今已有六十多年。
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,共有房屋42间,大门面西,房屋临河而立,故居内原有楣额“孝友旧业”四字,进门原有半亭,现已不存。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、百尺楼、绿玉青瑶馆、书记及家庙等。
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,1920年此屋落成时,陈去病适阅香山的“浩歌行”,欣然神会,将新屋取名为“浩歌堂”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,堂中原悬有“女宗共仰”及“浩歌堂”横匾。“女宗共仰”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“鞠育教诲,以致于成”而亲笔所题。
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,一楼一底,十分简朴。他所编著的《百尺楼丛书》,即以此楼而定名。绿玉青瑶馆又称堂楼,坐西面东,五楼五底二厢房,共有13间。进堂楼首先扑入眼中的是由近代书法家杨千里先生手书的“绿玉青瑶馆”五个大字镶嵌在楣额中。堂楼北侧及北厢楼系陈去病的卧室和又一个写作的地方。
陈去病(1874—1933),中国近代诗人,南社创始人之一。江苏吴江同里人。因读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毅然易名“去病”。早年参加同盟会,追随孙中山先生,宣传革命不遗余力。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,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,风格苍健悲壮。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(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,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)中文系教授。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、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。1933年,病逝于故乡同里镇。
陈去病#诗人作品[清朝] 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[近现代] 高阳台·其二[近现代] 百字今·偶经阊门酒家,得宋淳熙,...[近现代] 菩萨蛮·其一·水仙花[近现代] 清平乐·泰山绝顶骋望[近现代] 过虞山[近现代] 蝶恋花·一捻纤腰工结束[近现代] 鹧鸪天·辛亥九秋吴门赁庑养疴有作[近现代] 浣溪纱·其二·盆中绿萼花渐零落矣...[近现代] 高阳台·其一·有感徐湘苹夫人事[近现代] 浣溪纱·其一·南濠舟次望月[近现代] 念奴娇·邓尉山中题诺瞿上人《一蒲...[近现代] 菩萨蛮·其三·咏榴有赠[近现代] 哭钝初[近现代] 临江仙·水仙花[近现代] 凤凰台上忆吹箫·碧玉身材[近现代] 菩萨蛮·其二[近现代] 浣溪纱·其一·雨中樱桃花[近现代] 醉太平·黄花韵长[近现代] 浣溪纱·其四